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

【易經101】六十四卦符號演化的大翻轉



  《易經》共有六十四卦,它們是怎麼來的呢?傳統的說法(繫辭上傳)是:「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」,八卦再兩兩相疊而產生六十四卦(見圖),意即它們是由簡而繁、逐漸發展而成的。
 

  但根據考古學者張政烺等人的研究,六十四卦的發展很可能並非「由簡而繁」,而是「由繁而簡」,而且是從「數字卦」演變而來:

  原來專家在陸續出土的獸骨、陶器、青銅器等古物上頭發現一些不知何意的「奇字」,幾經摸索查考,才曉得它們是古人在卜筮後留下的筮數紀錄:

  筮數六個、四個或三個一組,但以六個一組最多也最早見(統稱為「數字卦」)。在一到九的數字中,因二、三、四都以橫畫表示,直書時不易辨識,所以遇到三就用一來記錄,遇到二、四就用六記錄,因此一與六出現的次數特別多。後來又有人將它們簡化、歸納成奇偶兩大類,奇數以「—」、偶數以「」來記錄(乃六的古字),而它們的組合就是出土文物上所見的「奇字」(有些則以╨來表示)。

  專家大都認為,六十四卦裡的陽爻與陰爻就是由上述的奇數與偶數符號演變而來(陽爻為一,陰爻為八或六下面的那個拉開拉平而成),譬如「張家坡卜骨」裡的六八一一五一數字卦(圖三,×為五,為六×為五,為六),就是《易經》裡的大壯卦(圖四)。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  而「周原卜甲第八五號」上的七六六七一八數字卦(圖五,+為七),就是《易經》裡的蠱卦(圖六)。
 
 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  如果此說正確,那麼《易經》裡的符號卦應該是從更早的數字卦演變而來,而且從六字卦多於且早於三字卦的演變史來看,很可能是先有六十四卦(六畫卦),然後化繁為簡,從中理出八卦(三畫卦),然後再理出四象、兩儀與太極的,也就是「八卦歸四象,四象生兩儀,兩儀歸太極」,果真如此,這的確是一個大「翻轉」!

  其實,人類文明的進展在很多方面也都是「由繁而簡」,漢字的發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;而且,我們是從複雜的漢字裡歸納出「永字八法」,而不是先訂出簡單的「永字八法」,然後才發展出複雜的漢字的。而科學家先認識物質,然後才知道元素、分子、原子、粒子……,這也是一種「化繁為簡」的過程。「化繁為簡」才是了解宇宙至道的合理方式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