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

【論語新解】孔子與愛因斯坦對弈


 
  在馬來西亞拉曼大學的金寶校園裡,有一組別開生面的孔子與愛因斯坦對弈的銅像,在孔子這邊的棋盤上擺的是圍棋,而愛因斯坦那邊擺的則是西洋棋。

  豎立這組銅像的用意是希望學子們能學貫中西,讓中國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科學精神在相互激盪中迸出火花,產生新而燦爛的文明。


  在將此圖po在我在中國新浪的微博後,有兩個大陸網友回應,一個說:「這兩老分明是在各下各的棋。」

  另一個說:「這是失敗的構圖,『對奕』意味廝殺,一方勝代就表另一方敗,為什麼不能是合作遊戲?例如砌積木,或一起玩拼圖,拼揍出一幅世界地圖。」

  兩個都各有見地。但我想孔子和愛因斯坦是有交集、有共通點的。

  孔子認為一個理想的君子應該:「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,游於藝。」(述而),其中「志於道」代表求真(理),「據於德,依於仁」代表求善(獨善其身又兼濟天下),「游於藝」代表求美。用現代的語彙來說,就是孔子認為理想的人生在於「追求真善美」。

   而這也正是愛因斯坦的生活理想。他說: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,這種理想決定他努力和判斷的方向。在這個意義上,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做是生活本身的目的――我把它稱為『豬欄的理想』。照亮我的道路,並且不斷給予我新的勇氣去正視生活理想的是善、美、真。」

  在追求真、善、美的過程中,他進一步指出:「只有為別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」、「只有獻身於社會,才能找出實際上短暫而又有風險的生命意義」。而這不就是孔子的「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懷之。」(公冶長)嗎?

  所以,只要我們能做適當的解讀,古老的《論語》依然能具有現代的意義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