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

【生活論語】子曰:「孝就是讓父母做自己!」




  中國人重視孝道,孔子在《論語》裡更談了很多他對「孝」的看法。有些人認為,「孝」固然是應該提倡的傳統美德,但有些古老的說法已經「不合時宜」,多談反而讓人心生反感;其實,那要看你從什麼角度去看去談,如何賦予它們新的時代意義。

  關於「孝」,孔子在《論語.為政篇》說過一句:「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。至於犬馬,皆能有養,不敬,何以別乎?」孝順父母不是給他們吃好的、穿好的即可,這樣的「奉養」跟養犬馬或寵物沒有什麼差別,重要的是要能對父母「敬」。

  這個「敬」是什麼意思呢?過去常被認為是「恭敬」,甚至是要對父母「畢恭畢敬」;但這個解釋太狹隘了,從現代的觀點來看,「敬」最恰當的含義是「尊重」,譬如我們說「敬業」,意思就是「尊重你的工作」,所以「敬父母」應該是「尊重父母」。那要尊重父母的什麼呢?除了尊重父母的隱私和癖好外,最重要的當然是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意願了。

  國人講究孝道,幾乎每個人──特別是貧苦出身者,在有了一點成就後,都想好好孝順父母,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。但怎麼個孝順法呢?除了讓父母吃好穿好,到各地去旅遊外,很多人更想要豐富和提升父母的精神生活,讓他們擺脫過去的貧苦寒傖,多多接觸高雅而有品味的東西。用意當然是很好,但恐怕要先弄清楚,你覺得「高雅」的東西或活動,是否就是父母真正喜歡的?

  我有一個朋友在事業有成後,就出錢讓母親去學插花,也經常帶父親去聽音樂會。父母起先還有點興致,但慢慢的,母親就說插花後她變得腰酸背痛,而父親也老是在音樂會上打瞌睡。後來,父親似乎忍不住了,對他說:「我知道你是出於一片孝心。但我一直想告訴你,我喜歡的其實是看布袋戲,而不是聽音樂會。還有你媽媽說她喜歡養雞,不喜歡插花。」

  每個人的好惡不同,自己認為高雅和有品味的活動,對父母可能是一種折磨。希望父母照自己的意思生活,更是自私而非孝順。讓父母親做他們喜歡做的事,這才是真正的孝順。

  種菜、養雞、看布袋戲都無傷大雅,但如果父母有的是不好的、甚至會危害身心的癖好呢?對此,孔子另外說了一句:「事父母幾諫,見志不從,又敬不違,勞而不怨。」(里仁篇)意思是如果父母有什麼不好的地方,要委婉地勸說他們,但父母若不聽勸,還是要加以「尊重」(敬)。「不違」並非屈服於父母的權威、不敢違逆,而是「尊重」父母,順著他們的意思。

  譬如父親抽菸抽得很凶時,你當然要提醒他抽菸有害健康,勸他不要再抽菸。但如果父親不聽,照抽不誤,那怎麼辦?難道要強押他去參加戒菸班、從此不理他甚至將他趕出家門嗎?「又敬不違,勞而不怨」是說你要尊重父母的看法,不要逼他們接受你的觀點,更不要心存怨懟。

  由此可知,「尊重」父母才是孔子所說「孝」的核心要義。而「敬」或「尊重」,用現代的流行用語來說,就是讓父母「做自己」。所以,孔子是勸我們要讓父母「做自己」,從這個角度來看,孔子的觀念與說法一點也不死板或落伍,反而相當靈活。

 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