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

【生活論語】《論語》是一本談快樂的書




  說《論語》是一部談「快樂」的書,顯然會讓某些衛道人士皺眉、甚至吹鬍瞪眼,認為這種說法輕浮、卑下、媚俗!但我有我的根據:

  翻開《論語》,第一章〈學而篇〉的第一段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」

  這是在說啥?又為什麼被放在全書之首?

  我以為孔子開宗明義想告訴我們,人生有三種值得追求的快樂:其中,「學而時習之」談的是在從事自我砥礪、自我完善過程所獲得的快樂;「有朋自遠方來」談的是走出自我、與人交往過程所獲得的快樂。「人不知而不慍」則是以反面的語法說,能得到他人與社會的肯定(人知),也是人生一大樂事。

  前兩段話告訴我們關於快樂的第一個祕密:快樂是學習、工作、交際與各種活動的副產品,而不是直接、刻意去追求的東西,你越刻意去追求快樂,它可能就離你越遠。而一般人對於快樂的因果關係也常有所誤解,大家普遍認為是自己心情愉快了,才會去做某事;但更多的情況是先做了某事,心情才變得愉快。

  譬如孔子很喜歡唱歌,但這主要是唱歌讓他感到快樂,而不是他快樂了才唱歌。所以,想要快樂就不能消極呆坐,等待快樂自動降臨,而要積極去從事各種活動、與人交往。

  「人不知而不慍」說的其實也是快樂。得不到別人的了解、肯定,通常會讓人苦惱,但如果你能不為此而苦惱,少一點苦惱就可多一點快樂;而更積極的則是從多數人認為痛苦的事情裡「發掘」出快樂來。譬如很多人認為清貧生活是種痛苦,但孔子卻說:

  「飯疏食、飲水,曲肱而枕之,樂亦在其中矣!」(述而)

  快樂其實是一種內心的感受,如果你內心寧靜祥和,讓你的感受力全開,那麼就能像弘一大師般體會「鹹有鹹的滋味,淡有淡的滋味」,粗茶淡飯中也有被你所忽略的快樂。這是關於快樂的第二個祕密:與其向外追求更多的快樂,不如向內開發自己對快樂的感受力。就像詩人里爾克說:「如果你的日常生活看起來很貧乏,不要怪生活,要怪你自己,怪你無法像個詩人召喚出生活的豐繁華美。」

  我認為這段話被列為《論語》的開場白,多少在表示孔子及其弟子、還有後來的儒家都認為,「快樂」是美好人生的重要成份,也是他們所關注的最基本、最重要的議題――不只讓自己快樂,也要讓所有的人都快樂。當然問題在於什麼是「快樂」?又要如何去得到「快樂」?

  有人也許會板著臉孔說,《論語》談的是「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」的大道理,把它說成在「追求快樂」,是在搞砸《論語》啊!

  但請問「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」為的又是什麼?不是要讓自己和所有人都快樂嗎?只會搖頭晃腦呢喃「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」的,才是在搞砸《論語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