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

【古典今看】從《牡丹亭》看「夢中情人」



 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潛藏著一個理想的異性。

  《牡丹亭》因白先勇的青春版而再度轟動華人世界,它訴說的是一則美麗的中國愛情神話:南宋太守之女杜麗娘春日遊園,在牡丹亭中假寐,夢見一書生持柳枝而來,兩人一見鍾情,相好於湖山石畔。麗娘夢醒後,癡心懷想,終至傷感身亡,但死後幽魂不息,愛心未死。
   三年後,上京赴試的柳夢梅因病羈留杜府梅花觀,他正是杜麗娘的夢中情人;柳夢梅拾得麗娘自畫像,心生愛慕,反復呼喚,麗娘幽魂聞聲而至,兩人遂結為夫妻,後來柳夢梅更掘墳開棺,杜麗娘死而復生,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……。

  「夢中情人」的說法顯然跟這個故事密切相關。不只西洋有類似的傳說,時至今日,仍有不少人言之鑿鑿地說他們「真的」在以前的夢中就見過現在的情人,我當然「樂於」相信有這種可能性,不過我也「樂於」提供另一種說法:

  丹麥哲學家齊克果在第一次看到黎貞娜時,立刻被她的美貌與舉止所吸引,深深為之著迷,回家後,他在日記裡寫道:「我是否真的該相信詩人的童話:當一個人第一次見到他所愛的對象時,他會覺得自己在很久之前就已經見過她,而所有的愛就像所有的知識,乃是一種回憶。」

  齊克果並沒有說他以前「夢見」過黎貞娜,也不認為黎貞娜是他的「前世戀人」,身為一個敏銳而深思的哲學家,齊克果覺得黎貞娜是他「心靈的主宰」,來自「未知的聖地」,或者說是「珍藏在我胸懷最幽深的城堡之中」。

  這些話讓人想起分析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「內我」──每個人潛意識裡的理想異性心象。理想的異性心象是一種模糊的先天存在,只能在夢中顯現,或透過外在的具體形象讓我們感知。詩人茲拉塔羅夫有一首詩說:「妳曾在朦朧中向我顯現╱在一瞬間出現於我眼前╱如白日迷夢,一閃即逝的幻影╱可是我看到了妳的輪廓」,齊克果看到的似乎就是深藏在他靈魂深處的「夢中情人」,黎貞娜之所以讓他一見傾心,而且似曾相識,因為她正是他潛意識裡理想異性的顯影。

  從這個角度來看,每個人都有他的「夢中情人」,也都有他的「牡丹亭」。雖然你無法確知,但你的「夢中情人」總在一個什麼地方,你應該去將他找到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