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

【三國品機】諸葛亮:中國軍師原型的顯影




  在全球的華人社會,提起諸葛亮,不只人盡皆知,而且心中還會浮現一個「共同心像」,雖然有點模糊,卻只有受中華文化薰陶的人才能心領神會。

  但要認真談諸葛亮,就會發現事實上有「兩個諸葛亮」存在著:一是陳壽《三國志》裡的諸葛亮,也就是在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諸葛亮,我將他稱為「塑造歷史的諸葛亮」;一是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裡的諸葛亮,我稱之為「文化塑造的諸葛亮」。

  時至今日,「塑造歷史的諸葛亮」已日漸模糊,但「文化塑造的諸葛亮」卻仍然鮮活地活在廣大華人的心目中。這不只是因為《三國演義》的流通量大於《三國志》,更是因為《三國演義》裡的諸葛亮,較契合漢民族的心靈。

  《三國演義》是《三國志》的「再造」,它筆下的諸葛亮,真實性只有三分,虛構性反倒占了七分。在《三國演義》裡,諸葛亮(孔明)是被描繪得最活靈活現、也是最受歡迎的人物之一,他隆中高臥,為三顧茅廬的劉備剖析天下大勢,道出「天下三分策」;在赤壁之戰時的「借東風」、「借箭」;悠忽司馬懿的「空城計」,授予趙雲的「錦囊妙計」;還有在魚腹浦擺下的「八陣圖」……等等,都讓人嘖嘖稱奇,拍案叫好!

  可惜的是,除了「三顧茅廬」外,其他都是正史裡沒有的,均屬「小說」虛構情節。而在《三國演義》裡,諸葛亮被描繪成「身長八尺,面如冠玉,頭戴綸巾,身披鶴氅,飄飄然有神仙之概」,在戲曲裡更是身穿八卦道袍的「道家仙長」扮相,而且向周瑜自承:「曾遇異人,傳授奇門遁甲天書,可以呼風喚雨」,更多次展現「神機妙算」的超常能力。當然,這些也都跟真正存在過的諸葛亮大相逕庭。

  《三國演義》為什麼要扭曲歷史,將真正的諸葛亮做大幅度的變裝改造?而且還受到廣大華人讀者的喜愛?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《三國演義》裡的諸葛亮為我們呈顯了中國文化裡的一個特殊「原型」。

  所謂「原型」(archetype),是指在全人類或一個民族的集體潛意識中,對歷史與人物似乎有一些「共同的主觀意念」、某些個既定的結構(本文專指漢民族的集體潛意識)。它們像「文化的篩孔」,特別易於過濾、涵攝符合此一心靈模式的歷史枝節和人物特徵,然後以想像力填補其不足,「再造」歷史與人物。這種「再造」往往是不自覺的,甚至可以說是來自亙古的「召喚」,唯有透過此一「再造」,一個民族集體潛意識中的「原型」才有顯影的機會。

  小說家或藝術家就是憑其敏銳的直覺,將這些「意念」賦予「具體形貌」的人。小說裡的「原型性人物」通常假借自歷史,但必然也會脫離歷史。《三國演義》裡的諸葛亮,要呈顯的正是中國文化裡的「軍師」原型。如果說《三國演義》裡的諸葛亮是中國文化裡「軍師」原型的顯影,那麼《金瓶梅》裡的潘金蓮則是中國文化裡「淫婦」原型的顯影。

  「原型」通常會反覆出現,我們放大視野,馬上會發現在中國歷代的開國演義小說裡,都有「軍師」此一原型性人物,興周的姜子牙、創漢的張良、開唐的徐茂公、佐明的劉伯溫等,可以說都是這種原型人物的週期性再現。徐庶向劉備推薦孔明時說:「若得此人,無異周得呂望,漢得張良也。」孔明正是這樣的一個「軍師」。

  姜子牙、張良、徐茂公、劉伯溫等在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人物,他們的經歷、學識與形式風格互異,但在小說和戲曲裡,這些「軍師」跟《三國演義》裡的諸葛亮都非常類似,甚至可以說是同一個「模子」塑造出來的:他們都是仙風道骨(屬於道家)、都穿八卦道袍、都精曉天文地理、都擅長神機妙算、未卜先知。

  而這個「軍師」原型,其實附屬於一個更基本的結構。在演義小說裡,每當天下大亂時,一定會有「主公」與「軍師」的「最佳拍檔」出現,這個「最佳拍檔」或「開國二人組」通常有著如下的結構:

  「主公」是行王道的,他正心誠意、弔民伐罪,有著儒家的色彩;而「軍師」是行天道的,他神機妙算、足智多謀,有著道家的色彩。我們可以利用結構主義的觀點,由具體而抽象,列出如下的二元對比:

  劉備諸葛亮

  主公軍師

  儒家道家

  王道天道

   常

   陽

  將二元對比結構最上面的「劉備諸葛亮」換成「朱元璋:劉伯溫」,下面的各種對比依然能成立。在中國文化理念裡,儒家是「陽」、是「正」(正位)、是「常」(常規的能力),而道家則是「陰」、是「副」(副位)、是「變」(變化、超常的能力)。雖然這是一種「二元思想」,但「陽」與「陰」卻不是對立,反而是互補的。在抽象的層面上,道家思想是儒家思想的「補償」;而在實質的層面上,「軍師」則是「主公」的「輔佐」,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是「如魚得水」。這種形式的結合反映了中國文化裡的一個核心觀念,「陰陽相濟」,深入人心的「陰陽相濟」觀,亦重現在「王天下」此一歷史偉業中。

  《三國演義》裡的孔明,正符合這種文化架構裡的「軍師」原型,我們甚至可以說,羅貫中是聽從漢民族集體潛意識心靈的召喚,根據既有的文化理念去「塑造」孔明的。而歷來眾演義小說的作者諸君,也都無視於歷史事實,硬把姜尚、張良、諸葛亮、劉伯溫等編派成「同路人」。

  在理解《三國演義》裡的諸葛亮為什麼會被塑造成「道家仙長」後,我們也許更應該去認識真正的諸葛亮,而「兩個諸葛亮」的不同又代表什麼意義?那就留待下篇再來詳談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